“我从6岁开始习武,到现在已经55多年了,这辈子就是为武术生的。”63岁的青岛市武术运动协会副秘书长、青岛崂山螳螂拳专业委员会总教练陈乐平说,练武虽然辛苦,但他收获了很多乐趣和荣誉,最主要的是能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。记者了解到,在2012崂山非遗节上,螳螂拳获得了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金字招牌,如今已是岛城螳螂拳掌门人的陈乐平已在国外开设了13家分馆,徒子徒孙有数千人。
  陈乐平记得,刚开始习武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,6岁开始跟着师父李占元练武,师父对他的管教很严格,头顶泥碗,两个膝盖上摞上鹅卵石,一练就是半天时间,也不知道碎了多少泥碗,半年后他练出了一副铁腰板。练习完马步,还要练习站桩,“当时为了练手劲,我们师兄弟想了个办法,两只手轮流练习抓20多斤重的坛子、石锁。”陈乐平说,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,大家经常是饿着肚子练武,3年后才算是入门。

  后来陈乐平因为多次代表省市、国家出访表演而出名了,很多拍电影的导演来找他,但那时候倔强的性格成了他星路的阻碍。“当时有个导演找我拍个武打片,其中有段是演我胳膊受伤流血了,我就说来真的行了,练武的人流点血算什么,结果导演不让,非让我把胳膊上涂上红油漆。”陈乐平说,并且导演让他表演的招式都和螳螂拳有违背,他觉得这个导演净玩虚的,一怒之下把导演揍了一顿回家了,从此就再也没拍过电影。

  陈乐平的武馆在崂山的一处半山腰上,他说这里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。“年轻的时候我每秒钟能打出6拳,如今年龄大了,脾气也开始收敛了。”陈乐平说,现在每天在武馆里教教徒弟,然后整理毕生所学,一笔一笔记下一些拳谱套路,并且还自己画上插图,准备将这些“武林秘籍”留给后人,不能让螳螂拳失传了。
 

 ESCAPE='HTML'
 ESCAPE='HTML'