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自幼习武的原因,58岁的陈乐平显得相当年轻,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。说起七星螳螂拳,陈乐平还当场练上了几手,“拿捏”地记者嗷嗷直叫。“螳螂拳讲究的就是手臂的招势,就像螳螂的两把大刀一样,刁手、勾手、点手。”陈乐平说,他是1961年开始跟七星螳螂拳传人李占元先生习武的,直到1992年老师去世。

李占元(李会堂)1901年在莱西出生。 1906 跟他的父亲李通开始学习武术。1913年在大连开始学习七星螳螂拳,他学过跟三个老师 1 杨维新,2肖树斌,3胡荣福(胡永福)跟这些三位老师学过七星螳螂拳和少林拳二十八年。1941年,李占元带着七星螳螂拳来到青岛,当时就住在延安路的南林子附近,邻居家有一个6岁的机灵小男孩,经常到他的拳馆来看热闹,这个小男孩就是陈乐平。“当时我没事就去玩,比划两下,一开始也没什么意思,后来感觉挺好的,就越学越上瘾,到现在这50年了,就没放下过。”在陈乐平的印象中,从那时起,螳螂拳在青岛得到了迅速发展,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青岛已经遍布教授螳螂拳的站点,市北、台东的公园、山头,处处可见练拳的市民,“当时青岛有句口头禅,要想地面走,学会螳螂手,由于练拳的人确实多,外地人都把咱们青岛叫做螳螂窝”。

  20多斤坛子一抓就三年

  50年研究习练七星螳螂拳,陈乐平早已成为螳螂拳门的翘楚,他和徒弟们参加的比赛,取得的成绩已经多得数不清,不过现在虽已是七星螳螂拳的掌门人,陈乐平说话做事依然低调,连这个掌门人的身份他都再三解释,说这是流派中的兄弟们抬举自己。

  修习武艺,必须吃得起苦。幼时的陈乐平,光是站桩就练了整整三年,“当时为了练手劲,我们师兄弟想了个办法,就是两只手轮流练习抓坛子。”于是装上沙子重达20多斤的坛子,陈乐平一抓又是三年。

  幼时也曾“偷师学艺”

  悟性奇佳又能吃苦,陈乐平在所有的师兄弟当中最得师傅欢心,因为师娘无所出,老两口就把陈乐平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,对于小乐平“偷师学艺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  “当时师傅总是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一只木头匣子,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拿剪刀撬开来,取出里边一些带着字的纸端详揣摩半天。”师傅的“奇怪”举动引起了小乐平的好奇心,瞅准一个机会,小乐平也照猫画虎偷偷打开了匣子,发现里面“藏着”的竟全是难得的武功心得。一瞬间,小乐平明白了,学武光靠天赋和努力是不够的,必须要掌握窍门,那就是武学理论及其赖以支撑的科学知识,“全身力量的转承都与力学密不可分。另外,武功的一招一式也都有其历史渊源。”陈乐平说,比如一招简单的“闭手”,每个流派都不一样,但很少有人知道“闭手”的真正源起,“最初闭手是为了掏暗器,以此震慑对方,后来才逐渐演化成招式。”

  螳螂拳意大利开分会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曾盛极一时的螳螂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。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,政府想了很多办法。2004年5月,首届崂山杯螳螂拳比赛在崂山华严寺举办,100多名选手参赛;到2007年第三届螳螂拳大赛时,已经有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选手参加,古稀老人、年幼孩童、国际友人、嫡系传人纷纷亮相。

  为了更好地传播螳螂拳,陈乐平和师傅一起成立了青岛七星螳螂拳委员会,并在崂山区政府部门的极力协调下,于去年4月终于通过了省里审核,从此七星螳螂拳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,七星螳螂拳更被陈乐平“远销”到了意大利,并在那里成立了七星螳螂拳分会,数十名“洋螳螂”开始在国际武坛崭露头角。

在意大利陈乐平老师的徒弟和表员是达利亚 安吉罗 DARIA ANGELO
 

 ESCAPE='HTML'
 ESCAPE='HTML'
 ESCAPE='HTML'